&esp;&esp;阶梯性征收田税,可以说是全民关注,就连陈景恪自己家都不例外。
&esp;&esp;陈景恪家以前没有田产,全靠行医为生。
&esp;&esp;但福清的嫁妆可是有好几处庄园的。
&esp;&esp;后续她又置办了一些,家里也有近万亩良田。
&esp;&esp;这些都是传家的根本,又怎么可能不关注。
&esp;&esp;陈景恪下班刚进家门,就见福清迎上来,问道:
&esp;&esp;“郎君,阶梯性征税是真的吗?我们家也要如此吗?”
&esp;&esp;陈景恪颔首道:“大明的律法是针对所有人的,尤其是这种事关国本的律法,更是一视同仁。”
&esp;&esp;福清有些着急的道:“这可如何是好,光靠咱们两个的俸禄,如何能养活这一大家子人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说道:“朝廷自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,所以规定每户差不多可以拥有一千亩地。”
&esp;&esp;按照阶梯收税,拥有土地超过一千亩,就是纯赔钱。
&esp;&esp;这个数字是经过仔细考虑才确定的。
&esp;&esp;地主也分等级的,有大地主也有小地主。
&esp;&esp;小地主家的土地少则几百亩,多则几千亩。
&esp;&esp;而且他们在政治方面没有多大的能力,对朝廷危害不大。
&esp;&esp;真正能够掣肘朝廷的,是大地主。
&esp;&esp;这些人拥有的土地数量,是以顷为单位的,几百顷几千顷几万顷。
&esp;&esp;举目望去,数十里数百里都是人家的地。
&esp;&esp;大‘清官’徐阶,拥有四十余万亩土地,半个松江府都是他家的。
&esp;&esp;一千亩地对人家来说,就是蚊子腿。
&esp;&esp;这些人还拥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力,在地方他们能架空朝廷官吏,在朝堂能左右国家政策。
&esp;&esp;前世的大明,在一定程度上,可以看做是亡在这群人手里的。
&esp;&esp;如果朝廷不分青红皂白,将大地主小地主一起打,那就是给自己制造麻烦。
&esp;&esp;生产力决定了,士绅地主对基层拥有巨大的影响力,这是必须承认的现实。
&esp;&esp;如果将他们逼迫的太紧,反而不利于国家的稳定。
&esp;&esp;适当的妥协,换取政策的通行和国家的稳定,是值得的。
&esp;&esp;所以对待不同的地主,要区别对待。
&esp;&esp;允许留下一千亩,是用来安抚小地主的。
&esp;&esp;虽然他们依然会感到肉疼,但并不致命,不会跳出来造反。
&esp;&esp;然后朝廷集中力量瓦解大地主,削弱他们的力量。
&esp;&esp;等大地主被瓦解,百姓见识到商业的利润,开始主动从事商业的时候。
&esp;&esp;再提高税率把小地主分拆成富户,彻底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。
&esp;&esp;欲速则不达,很多政策要一步一步来。
&esp;&esp;温水煮青蛙就是这个道理。
&esp;&esp;三代君主接力,很少有完不成的政策,没必要太着急。
&esp;&esp;而且古代亩产也就一两石,再除去种子、田税和其他投入,也就剩不下多少了。
&esp;&esp;一千亩地,最后能入库几百石粮食就算风调雨顺了。
&esp;&esp;对于普通人来说,这确实是一笔巨大的数字。
&esp;&esp;可对于地主大户来说,也只能勉强维持体面的生活。
&esp;&esp;尤其是对陈家这样的顶级权贵家庭,这点产出连基本的生活都维持不下去。
&esp;&esp;所以福清才会如此着急:“一千亩也不够啊……”
&esp;&esp;陈景恪安抚道:“别急,朝廷自然不会不考虑到大家的难处。”
&esp;&esp;“虽然收紧了土地政策,却放宽了对商业的管制,以后大家可以从事商业活动赚取钱财。”
&esp;&esp;“只不过勋贵官僚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经商,需要通过别人的手才行。”
&esp;&esp;说白了,就是需要白手套。
&esp;&esp;这么做的目的,其实还是源于华夏传统:打压商人阶层。
&esp;&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