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
&esp;&esp;“杀啊……”
&esp;&esp;伴随着滚滚黄河上,喊杀声直冲夜空。
&esp;&esp;唐军占据人数优势,以包围的形式进攻,以方便各军战斗。
&esp;&esp;“敌军很可能里应外合,派遣五百士卒守卫蒲津桥。其余士卒围绕蒲津渡战斗,以防御为主。”
&esp;&esp;“本将已经向潼关求援,蒲津渡距离潼关只有五十里,援军在天亮之前必然赶到,儿郎们,用唐狗的头颅换取军功,成为大燕的王侯将相,即在今日!”
&esp;&esp;安神威知道哥舒翰不会无缘无故用残兵败将进攻蒲津渡口。
&esp;&esp;这里无险可守,即便暂时拿下蒲津渡,当风陵渡和潼关的援军到达后,也可以轻易夺回来。
&esp;&esp;惟一的解释就是哥舒翰与关中唐军里应外合,准备夺取蒲津渡口。
&esp;&esp;一旦让唐军拿下蒲津渡,唐军席卷河东后,风陵渡也必然失去,潼关将没有侧翼。
&esp;&esp;安神威作为安禄山最爱的义子之一,他一心帮助自己的“父皇”谋大事,绝不允许辛辛苦苦建立的大燕受损。
&esp;&esp;燕军摆出四个阵型。
&esp;&esp;除了守卫蒲津桥的士卒,其余分别在北、南、东布防,等待援军。
&esp;&esp;燕军长枪向外,配以强弩、弓箭。
&esp;&esp;很快,最北侧的唐军距离燕军只有百步远,铁甲碰撞声,直摧人心。
&esp;&esp;月黑风高夜。
&esp;&esp;就在燕军准备全力以赴对抗唐军的时候,黄河对岸如火海一样映照半边天。
&esp;&esp;仔细看去,是密密麻麻的火把,如繁星点点,绵延十数里。
&esp;&esp;战马的嘶鸣声也在同一时间响起。
&esp;&esp;这些火把如龙,连接黄河波涛,正迅速向蒲津桥和蒲津渡口靠近。
&esp;&esp;本来就有一定压力的燕军士卒,看到那交织的火网心惊肉跳。
&esp;&esp;“不要慌,守住蒲津大桥,纵然唐军铁骑十万,亦无法通过!”
&esp;&esp;感受到士卒的情绪,在前军指挥的安神威大喊一声。
&esp;&esp;话虽如此,但燕军仓促应战,许多地方无法布防。
&esp;&esp;唐军鼓足勇气,从数十步外冲杀向敌军。
&esp;&esp;前排是重甲步兵,顶着大盾,呈攻阵之势。
&esp;&esp;“咻咻咻……”
&esp;&esp;燕军引矢上膛,强弩一齐发射。
&esp;&esp;“铛铛!”
&esp;&esp;弩矢基本都被唐军前方的盾牌挡住。
&esp;&esp;冲阵的唐军多是朔方、河东的边军,在潼关之战时,有一部分边军及时南下,参加潼关之战。
&esp;&esp;骁勇善战的边军在燕军面前一败涂地,正憋着复仇之气。
&esp;&esp;而天策上将的军队到来,让他们誓要发挥出血性。
&esp;&esp;唐军顶着箭矢、弩矢,迅速靠近。
&esp;&esp;燕军见无法摧毁唐军,将大盾长枪挺立,组成一道铁墙。
&esp;&esp;“杀!”
&esp;&esp;一名唐军队头举大枪直攻敌阵。
&esp;&esp;但他的铁枪攻在对方的铁甲上,不得不重新抽回铁枪。
&esp;&esp;而他的身躯,也被燕军的长矛命中,不得不退后一步。
&esp;&esp;他们都在找彼此的破绽,挑破敌人的盔甲,试图攻破一个缺口。
&esp;&esp;有久经沙场的老兵攻敌人的薄弱处,如面部、脖颈等处。
&esp;&esp;一时间,金铁之音不绝于耳。
&esp;&esp;相碰撞下,也总有人喋血倒地。
&esp;&esp;唐军胜在出其不意,人多势众,且有天策上将的援军。
&esp;&esp;天策上将李瑄,也曾是河东、陇右军的主帅,人人都知道天将军的神勇盖世。
&esp;&esp;这是唐军的信心来源。
&esp;&esp;哪怕与燕军对攻不占优势,依旧前赴后继。
&esp;&esp;死亡,没有让后方的唐军恐惧。
&esp;&esp;在这种气势下,燕军逐渐露出破绽,多处盾墙被推倒,士卒倒在血泊中。
&esp;&esp;有的
好版主